當我們談智能制造時,我們在談什么?
今年九月的云棲大會上,馬老師壓軸登場重點談了“新制造”。一夜之間,“物聯網”、“智能制造”、“柔性化定制”等名詞成為了熱門話題。
那“智能制造”在中國的現狀如何?
十天前,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組委會發布了《2017-2018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年度報告》,當中顯示,目前我國現有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兩百多個,且均處于初步建成的階段。
事實上,大部分企業對于智能制造只有一般性的了解,能夠深入到戰略和成功落地的,只是少數。
早在2015年,基于對時尚行業二十多年的觀察,麗晶軟件CEO江旭東意識到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沖擊下,企業不再僅僅需要聚焦內部管理,更迫切需要改造供應鏈,聚焦零售終端對消費者的聯結。2016年,麗晶軟件正式啟動從ERP向產業互聯網服務商的轉型。
麗晶CEO江旭東深入工廠,與客戶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年多以來,麗晶一邊探索一邊前行,以智能制造和智慧終端雙輪驅動,以“消費者”為核心重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有效幫助企業實現開源、提效和降本,受到行業充分的肯定。
近期,我們將通過文章連載和大家聊聊這幾年麗晶軟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思考、探索與實踐。第一期,我們先從認識智能制造開始。
從第四次工業革命說起
今天我們討論智能制造,首先要放在一個大背景下,這里就不得不提及第四次工業革命。
回顧歷史長河,人類社會共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分別以機械化、電力、生產流水線和計算機為代表。
伴隨著每一次革命,人類的生產力都實現了幾倍或是幾十倍的躍升。然而最近十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生產力增長減速,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我們急迫需要改變現有的感知、計算、組織、行為和交付方式,變革人類的經濟體制。
德國工業4.0:KUKA智能移動運輸平臺 Mobile Platforms
第四次工業革命恰恰就在這個時候符合邏輯地到來了。
德國最早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 在美國則有另一種說法,叫做“工業互聯網”,還有日本的“智能制造系統”。與此對應,我國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并將其列為中國實施制造強國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陌路同途,這些制造大國都認同,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生產、銷售和消費各環節聯系起來,有效實現生產、監測自動化的智能工廠是未來趨勢。
事實上,用“工業”一詞框定這次革命未免狹隘,用“產業”更為合適,與前幾次革命有著本質的不同,第四次工業革命絕不僅限于智能機器和系統,從基因測序到生物技術,從先進材料到量子計算,橫跨了物理、數字和生物等領域,這里先不多做敘述。
“智能制造”的關鍵特征
那到底什么是“智能制造”?學界和業界有各種概念和名詞去詮釋,為了便于理解,現在我們用場景描繪智能制造能夠達到的效果。
以服飾行業為例,我們現在買衣服往往是去線下門店或者電商平臺選購,一件版型的襯衫通常會有4-5個尺碼,大約有4種不同的顏色,這樣的話一件襯衫最多只有20個可選項供顧客選擇。而制造廠商也只要根據這些預設的選項排定制造計劃、采購原材料并進行生產。
而在智能制造時代,顧客將通過互聯網直接給品牌制造商下單,用戶只要輸入身高、體重,以及一些身體特征,即可得出精準的人體凈尺寸。同時顧客還可以按照喜好對領型、袖型、口袋、版型、門襟、刺繡等幾乎所有配置進行最大限度的個性化選擇。訂單將通過ERP直達工廠,短時間內產出并配送到用戶手里。
同時顧客可以通過互聯網工具、VR技術在數字世界中“試穿”還沒被生產出來的衣服。每個節點都是可視的,顧客下單后可隨時跟蹤生產情況。不僅如此,整個制造過程將不再由一家廠商集中完成,而是由分散的上下游“制造聯盟”共同協作完成。
結合案例,基于共性,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智能制造的一些關鍵特征:
1.由大規模批量生產向小單個性化定制生產轉變(生產柔性化);
2.信息透明、快速反應(產能數字化、過程可視化、流程互聯網化);
3.由集中生產向異地協同生產轉變(去中心化)。
基石:產業互聯網
剛才描述的場景,只是智能制造的早期形態。
那最終形態呢?現在還說不準。畢竟發展智能制造,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有一個點可以肯定:智能制造的基石是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建設產業互聯網?!拔磥碇圃祗w系將變成一個網絡化的產業鏈,從單線程的交易變成網絡化的交易?!丙惥к浖﨏EO江旭東在今年7月華南CIO峰會記者采訪中提及。
過去,我們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以購物、社交為主的消費互聯網:2003年馬云成立淘寶,推出支付寶,2007年騰訊、百度和阿里的市值先后超過100億美元,到2010年,每年約有80億交易通過電子商務完成。
然而,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消費互聯網市場已走向成熟,過去兩年智能硬件的短暫繁榮以及O2O的泡沫,正是消費互聯網逐漸乏力、空心化的癥狀。
智能手機風口后的小米轉型打造生態鏈布局IoT并在今年7月上市;騰訊也在今年9月宣布調整組織架構,要成為2B的產業互聯網公司;阿里更花費10年自主研發云計算系統。這些巨頭的轉變,共同傳遞出一個訊號:產業互聯網時代即將到來。
與以個人用戶為核心的消費互聯網不同,產業互聯網真正的發展,關鍵在于企業側物聯網的突破。目前,中國大部分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理解,還停留在提升運營效率上。這只是初級階段,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商業模式的顛覆。
世界經濟論壇《工業物聯網:釋放互聯網產品與服務的潛能》報告指出,企業變革之路從提升運營效率開始,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演進,首先形成 “成果經濟”(Outcome Economy),進而產生“引力經濟”(Pull Economy)。
消費互聯網最典型的商業模式是通過爆款引流,這是“產品經濟”,后來進階為“服務經濟”, 這還不夠,因為產業互聯網瞄準的是價值——基于客戶實現的效果來衡量產品的價格,要為成果付費。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農業收割機的生產商,按照以前的商業模式,你只能出售機器本身的面值,頂多附帶一些售后服務。
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在收割機上安裝傳感器,形成一個移動物聯網,采集并精確計算出許多定量的數據,比如產量,收割進度,耗油量等等,保證農作物的效益,這個才是你的客戶真正關心的。
同時,這些數據也是整個農業供應鏈伙伴(種子、肥料、天氣、水源、汽油)所關心的,你可以邀請他們加入這個平臺。這時候,你的企業就從傳統的制造企業轉型為生態合作平臺,你銷售的已經不是單純的機器,而是整個成果系統。
不難看見,數據將成為智能制造的核心,未來企業在智能軟件、智能系統上的投入將占據智能制造建設成本的絕大比重。在全新的世界中,贏家將是解決數據收集、分析和管理挑戰的先行者。